A2:时政·经济总第3411期 >2025-07-09编印

将“病床”搬进家门 把服务送到心坎
——区人民医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刊发日期:2025-07-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医养家·潼心护”护士深入群众家开展护理。


本报记者 张凡



  40℃的酷暑,40公里的乡路。当多数人躲在空调房里避暑时,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邓兮却顶着烈日,疾驰在滚烫的乡村公路上。她的目的地,是偏远村庄里一位八旬老人家。那里有一根维系老人生命的胃管,正等待着她去更换。
  “患者的‘生命管路’到期了,但营养供给不能断。再远也得去!”这是邓兮在“医养家·潼心护”平台上接到的第100个订单,也是她第六次为这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这一幕,正是区人民医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推动作风建设,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的生动缩影。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区人民医院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看病就医中的“急难愁盼”,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强大动力。
  在走访调研中,医院发现,大量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普遍面临着“就医远、就医难、就医烦”的痛点。一次普通的就医,对他们而言,可能是辗转的颠簸,是忐忑的目光,更是一场难以启齿的尊严之战。
  如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区人民医院抓住“数字重庆”建设变革先机,在全市创新推出“医养家·潼心护”数智便民服务平台。平台通过“一件事”改革,有效打通“政府、医院、社区、群众”四侧,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
  这样的暖心服务,并非个例。家住城区的83岁谭大爷因病长期卧床,同样面临护理难题。家属通过平台下单后,护士邓肸迅速上门。面对患者家属对传染风险的担忧,邓肸不仅细心做好自身防护,更耐心讲解专业知识,用规范的操作和温暖的话语守护了患者的安全与尊严。当家属试图用红包表达感谢时,她婉言谢绝:“我们的职责就是解决问题,你们的满意就是最好的回报。”
  从最初“试试看”的将信将疑,到如今“最信赖”的次次托付,“医养家·潼心护”平台用一次次准时的奔赴和专业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心。平台上线至今,注册用户已超12万人,182名医护人员随时待命,累计提供上门服务超5000人次,好评率达100%。其中,约20%的服务点位于偏远乡村,真正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了最需要的群众身边。
  为应对酷暑等极端天气,平台还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通过优化派单、配备防暑物资、发放高温津贴等措施,全力保障服务“不打折”、关爱“不断线”。
  从“群众跑腿”到“服务上门”,从“被动接诊”到“主动服务”,区人民医院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健全体制机制,将居家医疗的“最后一公里”,打造成了守护百姓健康的“最暖一公里”。这不仅是作风建设取得实效的有力证明,更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问题,以‘小切口’推动解决民生‘大问题’,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让作风建设的成果体现在每一次暖心的服务中,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区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