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飞
近日,湖南一男子以“朱雀玄武”“朱雀玄武敕令”等名字频繁更名,曾表示“想通过改名得到关注,黑红也是红”,在13个月内累计提交11次改名申请,引发公众热议。
诚然,名字是人的社会化之始,追求个性化是人之常情。但借频繁改名博眼球,将公共资源异化为个人营销工具,实属哗众取宠。一方面,该男子毫不掩饰炒作意图,将改名视作流量密码,扰乱户籍管理秩序,让有限的行政资源为自我营销买单。另一方面,姓名作为社会契约的一部分,其严肃性一旦被奇葩改名、低俗炒作所消解,可能对社会的认知体系造成冲击,甚至引发身份认同的混乱。此外,某些社交平台对这场闹剧的倾向性传播,助长了男子炮制下一场闹剧的心理,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行为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极易引发“破窗效应”,导致更多公共资源被恶意挤占,严重侵蚀社会主流价值根基。
一个健康的社会,绝不容许“跳梁小丑”占据公共语境的中心。要遏制此类改名闹剧的效仿蔓延,仅靠舆论谴责是不够的,必须打破其“违法成本低、获利空间大”的畸形运作逻辑。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制度约束。可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扰乱机关单位秩序”“寻衅滋事”条款,对恶意浪费公共资源的行为予以训诫或处罚;优化行政管理,堵塞制度漏洞。可建立“异常更名预警机制”,对短期内多次申请者启动实质审查,打通公安、民政等部门信息共享路径,形成监管闭环;压实平台责任,切断传播链条。公共舆论场不该沦为“流量粪池”,网络平台须严控改名炒作,对违规账号限流封号、纳入敏感词过滤,并取消其流量收益,彻底斩断炒作利益链。
姓名承载着人格尊严,绝非博取流量的筹码。我们的社会既要尊重个性表达,更需坚守法律底线,对滥用公共资源、践踏公序良俗的行为必须零容忍。唯有厘清权利行使的法律边界,切断对极端行为的流量输送,类似的改名闹剧才会失去生存土壤。
(涪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