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春艳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重构基于物质生产实践、阶级利益表达及社会遗传机制分析其哲学根基,指出价值目标理想化、实现路径单一化等困境。我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构建“三维一体”价值体系,完善协同育人保障机制等实现路径,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一原理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重构的物质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社会阶层结构、利益分配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4.5%,新经济形态催生出外卖骑手、网络主播等2亿灵活就业群体。这种经济基础变革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传统“单位制”教育模式,构建覆盖新兴社会群体的价值引导体系。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政治判断为价值重构指明方向。以脱贫攻坚为例,2013——2020年我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这种大规模社会实践创造了“精准扶贫”等原创性话语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
在意识形态领域,面对西方“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思想政治教育需强化政治引领功能。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千名党员重走长征路”活动,通过实地研学将政治认同转化为情感认同,这种“体验式”教育模式使抽象理论具象化,有效提升了价值引导的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惟邦本”“协和万邦”等思想,为价值重构提供文化基因。北京大学“儒家经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组研究发现,将《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代平等观念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提升27.6%。
当前部分高校仍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政治理论课”,存在“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现象。某省教育厅调研显示,63.2%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理论性强但实践性弱”,41.5%的学生表示“难以将课程内容与个人发展相结合”。这种“悬空化”教育导致价值认同停留在认知层面,难以转化为行动自觉。
传统教育模式过度依赖课堂教学,忽视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对比数据显示,参与过乡村振兴实践的大学生,其社会责任感得分比未参与者高19.8分。但目前仅有28.3%的高校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政课考核体系,实践育人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需构建“三维一体”的价值体系。主体性维度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浙江大学推行的“思政课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和思政导师,通过个性化指导增强价值引导的针对性。组织保障必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复旦大学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统筹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目前已有83%的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资源保障需构建“校——地——企——社”联动平台。同济大学与上海杨浦区共建“城市更新实践基地”,将社区治理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实现社会资源向教育资源的转化。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重构是适应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其本质是通过理论创新、机制优化、载体拓展和环境营造,实现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跃升。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构建动态监测体系;加强国际比较研究,提炼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探索“元宇宙”等新兴场景下的育人模式,抢占价值引领新阵地。唯有如此,才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