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特别策划总第3426期 >2025-08-13编印

一座青山五代传薪
——记记郑隆明一家的百年护林路
刊发日期:2025-08-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打扫林中巡护道路。

爷孙两人共同巡林。

郑隆明查看防火工作日志。

森林巡护坚守的背影。

  

本报记者 张凡 吕洁



  在塘坝镇,有一座名为马鞍山的青翠林海。这片这片12001200余亩的葱余亩的葱郁,不仅是潼南最大、最茂盛的原始森林,更是一座由一个家庭五代人,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接力守护而成的绿色丰碑。从最初为几分工分、抵御盗伐,到如今防止山火、守护生态,再到青山变金山、惠及乡邻,郑隆明一家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清晨,细雨如丝,笼罩着塘坝镇封坝村。天刚蒙蒙亮,70岁的郑隆明已穿上印有“护林”字样的黄马褂,拿起扫帚,踏上那条走了五十多年的山路。扫净落叶,是为了让周末进山的游客走得安稳;守在卡站,收好游客的火种,是为了守护这片林子的安宁。日复一日,他每天要在这4公里的环山路上走上三趟,风雨无阻。
  这条路,郑隆明已经走了58年。58年,20余万公里,足以绕地球5圈有余。这漫长的足迹,丈量出的不仅是马鞍山的山峦沟壑,更是一个家族跨越世纪的忠诚与担当。




一根接力棒:从“防盗伐”到“防山火”的百年守护
  郑家的护林史,几乎与马鞍山现代林业的历史同步。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郑隆明的祖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建立林业局,就是我爷爷郑吉山在守。”郑隆明回忆。后来,接力棒传到了父亲郑德川手中。
  1967年,年仅12岁的郑隆明,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沉甸甸的责任,成为郑家的第三代守山人。他清晰地记得,那时的工分一天只有两分,折算下来不过几分钱。但他更记得是爷爷书柜里那些因守护山林而得的奖状和喜报,那份“光荣感”早已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上世纪70年代,集体林木成了旁人眼中的“肥肉”。为了防止盗伐,郑隆明和爷爷干脆把放鸭子的棚子搬进深山,夜夜宿在林中。“晚上起来好几次,把偷树的人‘轰’走。”为此,他们得罪了不少人,甚至被告诫“赶场时要被打个半死”。爷孙俩只好数年不去镇上赶场,用近乎“隐居”的方式,保全了这片山林。
  随着时代发展,偷盗滥伐现象逐渐消失,护林的重心转移到了防火上。“责任更重了,一场山火,几代人的心血就全完了。”郑隆明说。他挨家挨户宣传,劝说村民不再烧秸秆作肥;春节清明,他守在每一个上山的路口,耐心劝导前来祭祖的乡亲用鲜花代替烧纸炮仗。他的目光甚至越过了马鞍山,一次在山上巡查时,他敏锐地发现远处祖狮庙起火,并及时上报,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
  为着这份坚守。20年前,郑隆明兄妹在云南承包工程,多次劝他去赚“大钱”,他都断然拒绝:“我这辈子就守这青山,不为挣好多钱。”最初一年50元的补贴,1999年涨到3000元,他的收入微薄,但他的信念坚如磐石。



一片绿林海:从“拇指粗”到“合抱木”的生态奇迹
  “我才护林时,这树只有大拇指粗。你看现在!”郑隆明指着一棵直径40多公分的香樟树,眼中满是自豪。经过几代人的守护,马鞍山的林地面积从最初的500余亩,扩展到如今的1200余亩。
  这里已是集天然次生林、人工林于一体的植物宝库,柏木、麻栎、香樟等乔木高达三四十米,最大的树需两人合抱。更令人惊喜的是,林业专家在此发现了400余株珍贵的川黔紫薇,这种被多省市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在马鞍山找到了绝佳的栖息地。
  这片绿色的海洋,是郑家几代人用汗水浇灌出的奇迹,也是我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



一座金银山:从“守护者”到“引路人”的价值蝶变
  昔日的寂静山林,如今已是年游客量超三万人次的重庆市级森林公园。山林葱郁,空气清新,吸引着城市居民前来“洗肺”。
  绿水青山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财气。山脚下的村民们不再需要远走他乡务工,依托这片青山办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土特产。用柏树枝熏烤的马鞍山老腊肉、鲜嫩可口的野生竹笋、菌中之冠的白鸡枞……这些源自山林的馈赠,通过游客的口碑,走进了更广阔的市场,村民们的人均收入大幅提升。
  郑隆明,这位昔日孤独的守护者,如今成了家乡发展的“引路人”。在他的感召下,周边的村民和志愿者自发组成了护林队,共同守护这片为大家带来福祉的“金银山”。



一脉家国情:从“一个人”到“一家人”的薪火相传
  如今,护林的接力棒传到了第四代、第五代手中。郑隆明的儿子郑林,已是封坝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将护林防火的责任扛在肩上,每逢关键时期,便与父亲一同上山守卡。
  “我爷爷年纪大了,作为后辈,我们有义务、有能力把这片马鞍山继续守好。”郑隆明的孙子郑浩,一名在读大学生,假期回家最常做的事,就是陪着爷爷一同巡山。祖孙二人穿行在林间的身影,成为马鞍山最动人的风景。
  从祖辈的坚韧不拔,再到父辈的默默奉献,直至子孙辈的自觉传承,郑隆明一家将对绿色的承诺、对家乡的热爱、对责任的忠诚,熔铸为代代相传的家风。这份朴素而伟大的坚守,为他们赢得了“重庆好人”“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等一系列崇高荣誉。
  “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会继续把它守下去。”郑隆明的话语一如既往地朴实。青山不老,薪火相传。郑隆明一家人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山,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希望。这精神,将在马鞍山的绿水青山间,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