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特别策划总第3426期 >2025-08-13编印

青山作笔写担当
刊发日期:2025-08-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卫平



  马鞍山的葱郁林海不仅是一片自然奇观,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郑隆明一家五代人近百年的坚守,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百年守护,是对绿色初心的坚守。从郑隆明的祖父开启护林征程,到12岁的他接过接力棒,再到如今第四代、第五代的接续,郑家的护林史与马鞍山的成长紧密相连。曾经为几分工分抵御盗伐,爷孙俩住进深山;如今为防山火,郑隆明日复一日巡山,58年走出20余万公里。这份坚守,让马鞍山从最初的500余亩扩展到如今的规模,更孕育出400余株珍贵的川黔紫薇,成为植物宝库。正是这份对绿色的执着,为“绿水青山”筑牢了根基。
  从“守护者”到“引路人”的角色转变,展现了生态价值的多元实现路径。当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当珍稀植物川黔紫薇重现山林,这片曾经的“穷山”便自然转化为了“富矿”。游客纷至沓来,农家乐遍地开花,土特产供不应求,生动诠释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郑隆明从“孤独守护者”变为“发展引路人”的身份转变,正是这种价值转化的生动体现。
  郑家的家国情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资源。从一个人到一家人的薪火相传,将生态责任升华为家族传统。这种代际接力形成的制度惯性,恰好弥补了政策执行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当护林成为家风,生态保护就获得了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郑家五代人的故事让我们明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更多这样的“愚公”精神,需要将环保意识融入家风传承,需要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马鞍山的实践表明,当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形成良性互动,绿水青山自然就会成为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从郑吉山到郑隆明,再到郑浩,五代人把名字写进了马鞍山的年轮。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辽阔的中国大地,从塞罕坝到武夷山,从长江“十年禁渔”到黄河“几字弯”治沙,无数“郑家”正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同一个真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或许就是马鞍山那1200亩苍翠留给时代最宝贵的启示——守护绿水青山,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必答题;不是一代人的冲刺,而是世世代代的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