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风吹芦荻花,水边杨柳鹘鸽沙。江声不尽东流意,目断南鸿送落霞。”
1519年,在潼南大佛寺前的涪江边,明代礼部尚书席书用动人的诗句,勾勒出一幅唯美的山水画卷。
重庆市潼南区,因位于古潼川府之南而得名,建县时间为公元373年,2015年撤县设区。
翻开潼南区近两千年的历史长卷,我们看到的,不仅有田园牧歌和诗意栖居,更有潼南儿女血液里流淌着的那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奋楫争先的精气神。
这种气质,镌刻在磨灭方休的“马掌铁”上,响彻在开山石工的号子声中,奔腾在滔滔不绝的涪江里……
(接上期)经过多年耕耘,截至2024年底,潼南全区蔬菜年播种面积扩大到104万亩,年产量达245万吨,产值达65亿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菜都”。“2024年,在全区农林牧渔产业的总产值中,蔬菜的产值就占了45%。”陈启武说。
而近年来,在潼南崛起的另一个新秀——柠檬,则广受欧美和东南亚国家关注,经常“漂洋过海”,越来越有“国际范”。
“刚把几位越南客户送走。”2025年6月24日,重庆磊书果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再洋在接受我们采访前,还在忙着谈订单。
今年,全球柠檬市场行情持续看涨,胡再洋不会错过这个大好机遇。
潼南柠檬品质好,产业发达,为了在竞争白热化的柠檬销售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几年前,从事电商行业的胡再洋瞄准了国际市场,决定做柠檬出口生意。
胡再洋只有初中文化,对他而言,最难的,是过语言关。
想自学多国语言,有难度;请翻译,成本高,且无法应对不同语种。
怎么办?最终,他想到了翻译软件。
为了与不同国家的客商顺畅交流,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自学各类翻译软件使用方法,反复尝试,终于找到窍门。
不过,尽管有翻译软件辅助,谈生意时,尴尬偶尔也会出现。
一次,一位来自沙特阿拉伯的客户找他咨询柠檬货源。他告诉对方中国的柠檬已经“扫尾”,没有更多的货源可以提供,但对方却理解为“中国的柠檬正在打折,可以放心大量购买”。
胡再洋急得面红耳赤,花了很长时间反复解释,才让对方明白什么叫“扫尾”。
几年下来,扫清语言障碍的胡再洋,已把柠檬生意做到了俄罗斯、加拿大、阿联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
在胡再洋等几百名企业负责人的带动下,潼南柠檬种植面积达32万亩。2024年,全区产柠檬鲜果34万吨,产值达25亿元。同年,潼南被授予“中国生态柠檬之都”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全球柠檬市场赢得良好的品牌声誉。
潼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柠檬产业发展站站长付强说,目前,潼南柠檬从技术研发、种苗培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到营销的全产业链日臻完善。2025年,潼南柠檬全产业链综合产值预计超过120亿元。
“潼南的柠檬鲜果及柠檬产品远销 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正努力将‘潼南柠檬’打造为中国柠檬第一品牌。”付强的言语间洋溢着自豪与骄傲。
如果你去过潼南,或者曾经听别人提起过潼南,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除了蔬菜、柠檬,你可能还见过或者听说过这里的油菜花。
这些年,潼南人靠着大胆想象和苦心经营,把名不见经传的寻常花朵变成了春天盛会里的焦点。
提到花,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明朝宰相吕大器写的诗:芳倩沐雨新,野花甚妩媚,春草绿芊绵,鸣禽供鼓吹。
在他的笔下,他的家乡潼南,山水田园如桃花源般令人心驰神往。
只不过,彼时潼南阡陌上的花朵,除了文人墨客偶有记述,大多仍是“孤芳自赏”。
而在400多年后的2025年春天,潼南区崇龛镇油菜花景区,黄色、粉色、橘红色的油菜花争奇斗艳,在景区开放的1个月时间里,100多万名游客徜徉于花海,共赴春天里的约会。
这种盛大的场景,想必早已超越了吕大器这位政治家兼文学家当年的想象。
重庆市潼南区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小朋说,近年来,潼南在菜花节期间打出“最美春天从潼南开始”的宣传语,“菜花节吸引了大量游客,正成为拉动消费的‘爆款’”。
对于这一点,崇龛镇青杠村忠余农家乐当家人谢家建深有体会:“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来了,生意忙不过来,有时一天要接待100多桌(客人)。”菜花节期间,不仅景区里的数十家农家乐赚得盆满钵满,附近的太安鱼餐馆不停地翻台,村民也通过到餐馆务工以及售卖土特产增收不少。
近年来,潼南将油菜拓展出油蔬两用、油菜蜜用、观赏专用等用途,充分利用景观布局、花期延长等手段,重点发展菜花观光旅游,提升农文旅商融合效益。
迄今为止,潼南菜花节已举办了18届,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每年带动全区旅游综合收入超过80亿元,带动景区周边农民全年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潼南是一方热土,潼南人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勤耕细作,回报着上天的馈赠。
踏浪逐“新”:勇闯新赛道,遇见新风景
在唐代中期至宋代初期259年的时间里,今潼南辖区内曾设置过遂宁县、青石县、铜梁县、崇龛县等四县。“四县同置”曾一度成为潼南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之一。
今人难以考证“四县同置”的真正原因,但从事潼南地方史研究的陈默等专家学者普遍认为,那个时期,潼南应是富庶繁荣、人丁兴旺。因为,有城池就会有商贸活动,就会有大量人、财、物的聚集。
昔日的荣光,容易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但肥沃的山原一直都在。
对乡土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正如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言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多年来,勤劳淳朴的潼南人早已习惯传统的农耕生活,他们将看似不起眼的蔬菜、柠檬、油菜培育发展到极致,成为当地独特的农产品地理标志。
然而,如果对潼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农业上,显然是肤浅的、片面的。
放眼重庆,若以位于重庆中心城区的渝中区解放碑为原点,100多公里外,位于重庆西北角的潼南,无论在区位、产业、商贸,还是交通等方面,都没有太多优势可言,这似乎是先天不足。
但放眼我国西部地区,若以重庆中心城区、四川省成都市分别为两点,将两点看作哑铃的两端,那么与四川毗邻的潼南及周边区县则处于中部凹陷位置。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潼南正借助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成为“桥头堡”。
换句话说,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了潼南更大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历史使命。
只要路子走对,潼南就有机会实现后发赶超,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发展更平衡、更充分的橄榄型经济带,在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
眼下,潼南正在打造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增长极、成渝腹心高水平开放桥头堡,实施“涪江奔腾”计划,建成“制造强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宜居智慧活力有尺度的滨江新城、“世界宽谷·田园城市”绿色生态城,打造国家战略腹地建设重要承载地、数字经济新兴高地。
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重庆快思瑞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抓住这些机遇,果断落户重庆潼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当时,我们在国内多个地方选址,最终看准了这里。”在重庆快思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卫眼里,是潼南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当地干部诚心诚意为企业办事的热忱打动了他们。
“当时,为了帮助我们尽快竣工投产,当地几位干部任劳任怨,吃住都在工地上,随时为我们解决实际困难。”侯卫对此感慨不已。
这些年,快思瑞公司通过技术攻关,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自主研发出被称为“工业味精”的可膨胀微球。
微球是一种微米级的小气球,直径只有5微米至50微米大小,受热后,里面的气体膨胀,气球体积迅速变大,可膨胀50倍至100倍。微球体积变大但重量不变,这种特殊性质让其成为优秀的新材料添加剂,被用于汽车、建筑、航天等100多个行业。目前,快思瑞公司的产品已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
距快思瑞公司不远处,潼南一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庆弘喜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其生产线也在满负荷运转。
作为汽车再制造的龙头企业,弘喜公司以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废旧零部件加工处理、二手车销售等为主营业务,吸引了重庆棱镜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贝思远循环科技有限公司等20多家汽车再制造、电池再生等企业到潼南抱团发展。
弘喜公司综合管理部总监龚剑透露,目前,公司正在与中央管理企业对接,希望在贵金属提炼、轮胎裂解、塑料造粒等方面有所建树。
2025年7月18日,潼南区委相关负责人率队前往复旦大学,与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在座谈会上就开展校地合作,助力潼南汽车后市场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潼南的目标是,紧扣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围绕重庆市委、市政府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和“渝西跨越计划”汽车后市场空间布局,聚焦培育汽车循环经济新质生产力,加快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打通制约汽车后市场发展的痛点堵点,集聚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报废汽车拆解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业态,建设中国重要汽车后市场基地,实现年回收报废车数量产能15万余辆、再制造汽车零部件年产能20万台套,努力把这个汽车后市场打造为“中国第一”。
在潼南,如果把农业的飞跃看作是被保留的传统优势项目,那么,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新赛道。如今,在这条赛道上奔跑的,除了新材料、汽车后市场,还有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
比山还高的是攀登者的雄心,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弄潮儿的勇气。在潼南,奋斗者的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太阳的光芒,每一个脚印都镌刻着不朽的篇章。
这就是潼南,一个值得被关注的地方。(完)
(来源于《当代党员》202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