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综合总第3424期 >2025-08-08编印

三道防线织就安心座椅
刊发日期:2025-08-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山 海



  近日,一段网传视频显示,广东一女子在影院熄灯入场时发现座椅靠背上布满白色“虫卵”,引发公众对影院等公共环境卫生状况的担忧。印证公共场所卫生情况,始终是民众关心关注的问题。
  “高铁座椅套更换频率不高,可能传染皮肤病”等话题也曾登上微博热搜,一次性座椅套随之热销。不可否认,个别场所确实存在卫生死角,一旦有人出现身体不适,运营方理应立即处理,并向社会公开结果,这是对消费者最基本的尊重。
  纵向比较,我国公共环境卫生已今非昔比,民众无需过度恐慌。浙江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潘红英提醒,公共座椅传染疾病的概率极低,但夏季衣着单薄,若直接接触疥疮、水痘等病患残留的分泌物,仍可能被感染。她建议随身携带酒精湿巾,落座前简单擦拭,勤洗手、勤换衣,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并保留凭证,既保护自己,也便于追溯责任。
  笔者认为,要把风险降到最低,还需要制度、技术、个人三道防线的无缝衔接:第一道防线是“智能巡检+快速响应”。借鉴上海地铁“智慧保洁”模式,可在影厅、候车室安装温湿度与虫情传感器,数据异常时自动推送至物业App,确保24小时内完成消杀并公示结果;同时保留“扫码报修”入口,观众拍照上传,后台及时处理,真正做到“问题不过夜”。第二道是“低成本、高覆盖”的预防措施。车站、影院可在入口设置免洗消毒液与一次性椅套自助机,扫码可取,兼顾环保与应急;对扶手、按钮等高频接触部位试点抗菌贴膜;座椅背后张贴动态“今日已消毒”电子标签,实时更新消杀时间,让看不见的卫生工作可视化,消弭焦虑。第三道是个人良好习惯。夏天包里放几片酒精湿巾,落座前随手一擦,回家后及时洗手、换衣,看似琐碎,却是阻断传播链最有效也最经济的办法。当每个人都把“安心”当成一种自觉,公共场所的卫生水平就会水涨船高。
  从“一次性椅套热销”到“安心座椅认证”,公共座椅的卫生治理像一面镜子,照见城市管理的颗粒度,也映照着每个人对生活质感的期待。让每把公共座椅都成为可以放心托付的“第三张椅子”,既需要制度与技术的双重加码,也离不开运营者的用心与使用者的细心。当座椅不再成为热搜的“惊悚主角”,我们才能真正把焦虑留给剧情,把安心留给自己。那时,走进影厅或车站,我们只需关心电影是否精彩、列车是否准点,而不用担心椅背是否暗藏“彩蛋”。这,才是一座城市最动人的细节。



(涪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