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越月
国家育儿补贴政策的落地,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人口发展新形势,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和亿万家庭福祉作出的重大民生决策。自2025年起,每孩每年3600元直至3周岁的补贴,既是缓解养育压力的“及时雨”,更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深刻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然而,政策红利甫一释放,诈骗分子便伺机而动,以“补贴申领”之名行骗,企图蛀蚀国家善意、侵害群众利益。守护好这份沉甸甸的民生关怀,筑牢防诈反骗的坚固防线,刻不容缓。
诈骗缘何乘虚而入?其根本是“四把漏勺”在放水:一是信息慢半拍,政策落地初,官方普及跟不上群众急盼,骗子钻“空窗期”,编造“内部渠道”专攻“怕错过”心理。二是技术跑得快,诈骗团伙反应神速,热点脚本、高仿界面、钓鱼技术层出不穷,迷惑性强,常跑在防范部署前头。三是部门监管难,既要保补贴“直达快享”,又要防骗知识“精准触达”易感人群,跨部门协同堵漏面临大考。四是百姓缺根“防骗弦”,数字素养、风险意识不足,加上个别公共服务体验不佳,削弱了对“官方渠道”的信任根基。堵严这“四把漏勺”,方能筑牢防诈堤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守护育儿补贴安全发放,是践行这一初心的具体实践,关乎政策严肃性、政府公信力和群众获得感。
我们要压实责任,织密“全链条”防护网。要打造政策宣贯“快车道”,借鉴“深圳经验”,推出“政策三件套”:官方申领指南动画短片、社区“政策明白墙”、短信提醒服务,实现政策信息“直达快享”。要构筑技术防御“防火墙”,政务服务平台嵌入智能防诈提示系统,通信运营商建立诈骗号码“熔断机制”,网络平台完善仿冒APP“AI识别+人工复核”双过滤。要织密部门协同“防护网”,建立公安、网信、金融等部门“线索共享、联合打击”机制,对诈骗犯罪实施全链条打击。如杭州市推出的“反诈联盟”模式,实现预警信息15分钟响应。要培育全民防诈“免疫力”,开展“分众化”宣传教育,针对新手父母开设“育儿补贴防骗小课堂”,为老年人制作“防诈顺口溜”,给青少年设计“反诈情景剧”。
再高明的网络诈骗技术,也是利用人性弱点。在紧盯诈骗手法新变化、创新打击之策的同时,更需着力营造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的良好风气,引导全社会关注关爱触网较少的老人、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唯有如此,方能从源头铲除滋生诈骗的土壤。
民生连着民心,安全方能安心。民生政策承载国家温度,防诈防骗则考验治理精度。让育儿补贴真正惠及所需,既要政策发力,亦需安全护航。唯上下联动、科技赋能、全民参与,方能筑牢坚不可摧的防诈堤坝,使好政策不被“冷箭”所伤,让每一份国家关爱都稳稳落入百姓手中。
(涪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