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综合总第3424期 >2025-08-08编印

让“育儿友好”成为社会的温度与担当
刊发日期:2025-08-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卫 平



  近期,奶粉、婴儿用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话题引发热议。不少年轻父母在社交平台晒出购物账单,感叹“养娃成本又涨了”。在育儿成本本就不低的当下,这样的涨价无疑让家长们倍感压力,也让人们对育儿环境的友好度产生了更多思考。
  母婴产品作为育儿的“刚需”,其价格稳定至关重要。由于婴幼儿产品的特殊性,家长们往往对品牌具有较高忠诚度,即使面对涨价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被迫买单”的无奈,不仅让家长们的钱包受损,更增添了育儿焦虑。本是为了减轻家庭育儿负担的育儿补贴政策,还未完全落地,就遭遇产品涨价,难免让人感到无奈和愤懑。
  商家们给出的涨价理由各不相同,有的称是促销活动结束价格回调,有的说是产品升级、原材料成本上升等。然而,这些解释在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出台不久后集中出现,难免引发“借政策东风涨价”的质疑。回顾历史,在家电下乡、节能补贴等政策实施期间,就曾出现过“补贴反成涨价借口”的乱象。如今母婴市场的涨价风潮,似乎正在重蹈覆辙。
  构建育儿友好型社会是对未来的战略投资。当年轻夫妇在“给孩子更好的”与“维持基本生活”间挣扎时,影响的不仅是生育意愿,更是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储备和发展活力。育儿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不仅仅体现在政策的出台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母婴产品价格的稳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要求相关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不能为追逐短期利益而透支消费者信任。母婴行业的发展根基在于口碑与信任,一旦失去消费者的信赖,任何品牌都难以长远发展。
  当然,评判一个社会的育儿环境是否友好,不能仅看某罐奶粉涨价15元与否,而要看整个社会支持体系能否让家庭感受到“生得安心、养得放心”。在政策层面,发放补贴只是第一步,后续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价格监管机制、质量监督体系和普惠托育服务;在企业层面,与其在舆论风口上赚快钱,不如以稳定的价格和透明的经营赢得消费者长期认可;在消费者层面,则要学会用脚投票,对不合理涨价勇敢说不,让育儿补贴真正惠及自家口袋。
  育儿从来不只是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期待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形成合力,让“育儿友好”从理念转化为切实的行动,让每个家庭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度与担当,共同托举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涪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