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凡
今年仅鹿茸就卖了近20万元!看着自家鹿圈里从最初15头发展到如今41头的梅花鹿,彭水县芦塘乡的养鹿人王在位喜上眉梢。这份成功的背后,离不开一份跨越山水的“科技助攻”。今年以来,作为对口协同区县,区科技局聚焦彭水产业发展需求,将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科研项目“送上门”,精准破解当地特色养殖的发展难题,让乡亲们的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从“门外汉”到“致富星”科技力量点亮深山养鹿梦
八月的彭水芦塘乡乐园村,绿意盎然。王在位的梅花鹿养殖园里,一头头健壮的梅花鹿正悠闲觅食。谁能想到,就在一年多前,他还是个养殖“门外汉”。
“刚开始引进15头鹿,心里没底,全靠自己摸索。”王在位回忆道。从养殖新手到如今的行家里手,他不仅将鹿群规模扩大了近两倍,更取得了鹿茸年销售额近20万元的喜人成绩。
“这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特别是潼南送来的技术支持!”王在位朴实的话语里满是感激,“有专家给我撑腰,我这心里就踏实多了!”他的故事,正是潼南与彭水对口协同,用科技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
精准“开药方”潼南“科技包”破解三大痛点
一头鹿虽小,养好却不易。过去,彭水当地的梅花鹿养殖面临着“种源退化、成本高、技术薄弱”三大现实痛点。
如何对症下药?区科技局组织科研力量,为彭水的梅花鹿养殖产业送上了一个量身定制的“科技大礼包”。
优选种源,好比给鹿群“强身健体”。通过专业的表型选育技术,筛选出最适合山区环境的优质种群,从根源上提升鹿群的整体质量。
巧配“营养餐”,代替昂贵精饲料。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玉米秸秆等资源,配制成营养均衡的饲料,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
活用中草药,撑起“健康保护伞”。应用经过验证的中草药替代部分化学兽药,为梅花鹿构建起一道绿色的疫病防线。
这一整套易于复制、成本低廉的《技术操作手册》,让像王在位一样的养殖“门外汉”也能轻松上手,真正实现了技术的落地生根。
不只梅花鹿潼彭“山海情”共绘产业新蓝图
对王在位养殖园的精准帮扶,只是潼南与彭水科技协同画卷中的一笔亮色。
今年以来,两地科技部门主动对接,精准施策,成功推动“梅花鹿养殖关键技术集成和示范应用”科研项目落地彭水,以科技创新驱动当地特色产业升级。
这不仅是技术的输出,更是发展理念的交融。从支持科研成果优先向彭水转让,到探索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潼南与彭水正携手打造一个跨区域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未来,随着两地合作的不断深化,更多像这样的“科技火花”将在彭水大地绽放,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