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彭 春 刘文静
近日,我区召开“双贴息”政策宣贯解读恳谈会议,对《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及《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解读,帮助在场的金融机构、重点商贸流通企业负责人全面准确把握政策要点和操作流程。
记者从会上获悉,“双贴息”政策于9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首次由中央财政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实施定向贴息。本次政策覆盖范围广、支持力度大、操作机制清晰,旨在通过财政贴息方式有效降低消费信贷成本和服务业主体融资压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消费潜力。
本次推出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贴息对象是居民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全部纳入贴息范围,按照实际金额计算贴息,在单个经办机构累计最高可享受贴息1000元;5万元及以上的消费则限定在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文化旅游、健康医疗等7个重点领域,以5万元为上限计算单笔贴息,多笔可叠加,同一经办机构累计贴息最高为3000元。
此次促消费开启“国补”,一头补消费者,一头补经营者,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精准支持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就业带动强、民生关联紧密的服务行业。财政部门按照贷款本金对经营主体进行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可达100万元。
据悉,当前我国消费市场回升向好的态势更加稳固。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已达46.1%,服务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但另一方面,服务供给质量不高、企业融资成本偏高、居民消费意愿不足等问题仍较突出。“双贴息”政策正是针对上述痛点,分别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同时施策:对个人贴息,直接降低消费信贷成本,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尤其有助于释放汽车、教育、文旅、健康等大宗消费潜力;对服务企业贴息,降低融资成本,支持企业投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那么,贴息如何落地?操作起来流程简便、机制透明。个人消费者只需在参与政策的银行申请消费贷款,并通过放款账户进行实际消费,系统即可自动识别并抵扣贴息部分;服务业经营者则可在2025年3月16日至12月31日期间签订贷款合同,向21家全国性银行申请贷款,用于改善设施、提升服务等合规用途,银行将按月汇总贴息名单报行业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门最终根据审核结果兑付贴息。两类贴息均采取“先付后贴”方式,中央财政资金通过省级财政部门拨付至银行,最终以利息减免形式惠及企业和个人。
“双贴息”政策首次推出,预计将更加有力、有效地促消费、稳就业、扩内需,为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