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时政·经济总第3440期 >2025-09-15编印

科技赋能中药材种植
我区建成全国最大枳壳GAP基地
刊发日期:2025-09-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枳壳基地航拍。

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水肥混合桶。

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供水设备。

气象自动监测系统。

  

本报记者 张凡 吕洁



  一味寻常的中药材,如何成为撬动一个产业、叫响一个品牌的支点?在重庆潼南,答案藏在6000亩的“智慧药田”里。近日,由重庆玮益制药有限公司打造的枳壳数字化种植基地,不仅通过了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权威检查,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枳壳、枳实种植基地。这不仅意味着“潼南产”的这味道地药材拿到了进入全国高端市场的“金钥匙”,更代表着从田间到我们手中的药碗,每一片药材的安全与品质都将有更可靠的保障。



  告别“镐锄镰犁”“智慧种植”奠定品质之基
  这片“智慧药田”,正以科技之力,彻底颠覆着传统的中药材种植模式。走进玮益制药位于双江镇的种植基地,一幅由现代科技织就的农业画卷徐徐展开。在这里,“靠天吃饭”的古老农耕模式已成为历史。基地全套引进了以色列的节水滴灌系统,实现了水、肥、药的精准一体化管理,如同为每一棵果树配备了“私人营养师”。遍布田间的物联网传感器,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着土壤的氮、磷、钾含量与气候的细微变化,并将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大脑”。
  “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公司技术员魏袆在监控中心指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说,“通过田间检测系统实施监测,作物生长情况一目了然。我们可以根据反馈数据,科学调整种植计划,从而保证枳壳的有效成分和整体品质都达到最佳状态。”天空中,无人机取代了人工巡视,实时监测病虫害,地面上,遥控割草机等智能农机穿梭其间。从种植、管理到采收,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贯穿始终,为“潼南枳壳”的高品质奠定了最坚实的底层基础。




  “国标”认证铸就全国领先“含金量”
  如果说智慧种植是品质的保障,那么权威认证则是品质的“试金石”。该基地的核心“含金量”,正体现在其获得的一系列国家级和市级的权威认可上,这让“潼南造”的枳壳在全国市场中拥有了不容置疑的“话语权”。
  基地通过了《GAP延伸性检查》便是其重要的招牌。GAP是中药材领域的“黄金标准”,对药材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玮益制药的基地不仅是我国目前通过该项检查规模最大的枳壳种植基地,更是全国范围内唯一枳实品类唯一通过GAP检查的基地,其标杆地位和稀缺性不言而喻。在此基础上,基地还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等多项认证,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份源于自然的安心。
  正是凭借这种从源头把控品质的硬实力,该基地被市卫健委、市药监局等四部门联合认定为“重庆市第一批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龙头企业”。这一荣誉,标志着其在产地初加工环节的技术与规范同样走在了全市前列。“趁鲜切制”能最大程度保留药材的有效成分,确保了从田间到饮片厂的第一道工序即实现了高品质的无缝衔接。



  剑指全国打造“买枳壳到潼南”新名片
  手握“智慧种植”和“权威标准”两张王牌,“潼南枳壳”的目标便不再局限于一地一隅,而是剑指全国,致力于将“潼南品牌”打造为“全国标准”。
  目前,该基地年产的1000吨优质枳壳,已占据全国市场约3.3%的份额。随着果树进入长达35年以上的丰产期,这一数字将持续增长。玮益制药正依托其GAP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双重优势,积极对标全国高达32亿元的中药饮片集中采购市场,力图将“买枳壳,到潼南”从一句口号变为业界共识。
  从一家本土建筑企业,历经十年磨砺,转型为全国中药材行业的领军者,玮益制药的探索之路,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成功,更是我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