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时政·经济总第3440期 >2025-09-15编印

与其“造谣博眼球”不如“实干靓家乡”
刊发日期:2025-09-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张 凡



  近日,我区一位网民为博取眼球,竟编造“人贩子伪装救护车”的骇人谣言并公然发布,引发社会恐慌。所幸,区公安局网安支队民警果断出击,快速核查并依法对造谣者张某处以行政处罚,及时驱散了谣言的阴霾。这起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人人皆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对流量的渴望可以理解,但这种渴望绝不能成为无视法律、践踏道德的“免罪金牌”。网络言行,必须时刻恪守法治与道德的双重底线。
  流量的背后,是不可触碰的法治“高压线”。虚拟的网络空间并非蛮荒的“法外之地”,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转发都牵动着现实世界的秩序与安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民张某,仅仅为了满足个人“吸引眼球、博取流量”的私欲,便罔顾事实,肆意编造,其行为不仅违背了基本的社会公德,更已实实在在地触碰了法律的红线。公安机关的依法处置,正是对“依法治网”理念的坚定落实,它清晰地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任何试图通过造谣、传谣来收割流量、挑战法律尊严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净网2025”专项行动在潼南的持续深入,就是要织密一张法治之网,让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明确,自由表达的权利边界在于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流量的背后,是必须守护的道德“生命线”。如果说法律是社会秩序的最低要求,那么道德就是维系社会信任与和谐的坚实堤坝。此次谣言之所以性质恶劣,不仅在于其虚假,更在于其精准地刺向了社会最敏感、最柔软的神经——儿童安全。将救死扶伤的“救护车”与丧尽天良的“人贩子”恶意捆绑,将事发地指向孩子们出入的“幼儿园”附近,这种为了流量不惜制造社会恐慌、撕裂公众安全感的行为,是对社会良知的公然挑衅。这种“毒流量”如同排入我们母亲河——涪江的污水,污染的是整个网络生态,侵蚀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信任。守护我们潼南这座城市的幸福感与安全感,就必须对这类突破道德底线的“毒流量”零容忍。
  流量的背后,更应是展现潼南风采的“价值线”。谴责“毒流量”,更要引导“正流量”。我们反对的是毫无底线的炒作,但我们欢迎并鼓励广大网民、自媒体创作者用镜头和文字,去发现和传播潼南真正的美好。潼南不缺好故事,缺的是发现故事的眼睛和讲好故事的创意。与其编造耸人听闻的谎言,为何不用心记录下崇龛花海的绚烂、双江古镇的韵味?与其贩卖焦虑博取眼球,为何不热情推介潼南柠檬的香甜、特色美食的诱人?广大网络创作者应当将个人的“流量追求”融入潼南发展的“主流频道”中,用积极、健康、有价值的内容,为潼南的城市形象、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这才是流量应有的价值,也是每一位热爱潼南的网民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流量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载舟,亦能覆舟。面对流量的诱惑,是坚守底线、创造价值,还是一时沉迷、触法犯错,考验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与抉择。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法治为准绳,以道德为基石,将每一次网络表达都化为建设清朗网络空间、展现“大美潼南”风采的积极力量,莫让来之不易的网络文明与社会安宁,被逐利的“毒流量”冲垮堤坝。


(涪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