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 平
近日,罗永浩与西贝就“预制菜”问题爆发争执,引发舆论关注。事件起因是罗永浩吐槽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还贵”,并呼吁国家立法强制餐厅公示是否使用预制菜。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则强硬回应,称“100%没有预制菜”,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
这场争论迅速升级,不仅将西贝推向风口浪尖,更揭示了预制菜行业长期存在的“身份模糊”与“信息不透明”问题。
争议表面是“西贝有没有用预制菜”,实则反映了行业标准与大众认知的落差。根据相关规定,预制菜指“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而中央厨房制作的净菜、半成品,只要最终烹饪环节在门店完成,就不属于“预制菜”。
但消费者并不认同此区分。在大众眼中,只要“不是现炒现做”,就是预制菜。西贝虽强调使用“预加工食材”,但记者探访发现,部分菜品如土豆牛肉条、大盘鸡的主要食材确已提前烹制并分装。这种“半成品复热”模式,在消费者看来与“预制菜”无异。
公众反感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被蒙在鼓里”的愤怒。预制菜具有标准化、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在快节奏生活中有其合理性。但问题在于,许多餐厅一边享受预制菜的成本红利,一边以“现做”“手工”为噱头,误导消费者,甚至溢价销售。
正如媒体所言:“消费者抗拒的,从来都不是创新,而是选择权被剥夺和知情权被轻视。”当一盘复热的“椒麻鸡”被包装成“匠心现做”,当消费者为“锅气”买单却吃到“工厂味”,这种被欺骗感才是引发众怒的根源。
当前,预制菜行业仍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国家标准尚未正式出台,地方标准参差不齐,监管执行力度不一,导致行业门槛偏低,乱象丛生。从“槽头肉制作梅菜扣肉”曝光到此次西贝事件,预制菜一次次被推上舆论审判席,实则是整个行业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
值得欣慰的是,《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新标准有望明确预制菜的定义、适用范围及信息披露要求,推动行业走向规范化、透明化。
让阳光照进厨房,让选择回归消费者。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食品工业进步带来的便利,也不能忽视消费者合理权益的保护。唯有在便捷与安全、效率与透明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技术进步真正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但必须是“阳光下的预制菜”。
(涪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