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培训
全媒体记者 熊潋
近年来,我区以“就业”为抓手,持续加大农村贫困群众就业扶持力度,通过引进“扶贫车间”进社区、进农村,解决了农民群众就近就业、稳定就业、增收致富的难题。其中,五桂镇就是我区涌现出的一个典型。
引进“扶贫车间”进村社
2020年1月的五桂镇寒风瑟瑟,但在重庆硕展基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里,却暖意融融。穿线、绞线、套
管、打包……生产区里50多名工人正规范有序地开展着工作,他们各司其职,一件一件地将完工的产品有序堆放在一起。
2019年9月,在五桂镇党委、政府和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共同努力下,五桂镇引进重庆硕展基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东南村建立“扶贫车间”。该车间占地2000平方米,于2019年12月正式投入生产,主要生产蓝牙耳机、线控耳机、数据线、充电器、充电宝等手机配件,预计年产值500万元左右。
“当初我们选择东南村这个点,就是想到这个村劳动力充足,符合我们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所以我们通过建厂将群众聚在一起,让他们在家门口有工作,实现有收入的目标。”重庆硕展基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祥龙说。
重庆硕展基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正式投产后,吸收了当地不少的贫困户就业。目前,有员工80人左右,其中车间流水线48人,“手工活”员工和“外发加工”约30-40人,计划带动贫困户就业30余人,每人每月可增加收入2000-3000左右。
“东南村的这个‘扶贫车间’所涉及的生产工序比较容易,我们当地的村民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操作,实现了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五桂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我出门打了10多年的工,在外面感觉很漂泊。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2019年初我就回到了老家。正当我四处找工作的时候,重庆硕展基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入驻了我们村。”今年45岁的于光碧,是五桂镇东南村2社的贫困户,以前她在外打工,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再加上上有老下有小,对子女和父母非常牵挂,于是她回到了老家,现在“扶贫车间”就在家门口,经过培训,她熟练的掌握了操作技术,现在月收入有3000元左右。
“非常感谢党委政府!”于光碧告诉记者,现在她一边上班,一般照顾家里,还种得有小菜,养得有鸡、鸭,在五桂镇党委、政府和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家又新建了一个鱼塘。于光碧的婆婆今年72岁,也在厂里做“计件”。婆婆虽然年事已高,手脚会慢一点,但也能挣一些钱补贴家用,现在于光碧家的经济困难解决了,她十分感谢政府给他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
在五桂镇东南村,像于光碧一样在“扶贫车间”上班的贫困群众还有很多,他们通过政府和公司组织的就业培训,实现了劳动技能再提升,改变了原先以传统务农为生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了生活水平,摆脱了贫困。
持续加大就业扶持力度
东南村是我区50个贫困村之一,村里地理位置偏僻,以前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2019年,通过引进重庆硕展基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村里建“扶贫车间”,为当地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促进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现在的的生产速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订单量,所以我们接下来打算利用春节期间,外出群众回家过节的机会,到各个镇街宣传招工,多吸纳一点年轻人来车间就业,让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张祥龙表示,接下来将努力争取更多的生产订单,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更多的老百姓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为当地的脱贫工作尽绵薄之力。
五桂镇东南村第一书记张银告诉记者,针对东南村的实际情况,为了贫困户能在家门口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我们引进了手机配件扶贫车间。下一步,将配合企业增加生产规模,让更多的当地老百姓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