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洋(左一)和患者合影。
全媒体记者 郭伟毅
肖洋是区中医院的一名护士,也是重庆市第十二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援鄂期间,她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发热14病区担任护理分组组长。她用一颗医者仁心,诠释了新时代“巾帼奋斗者”的时代担当。
2020年,注定根植于人们的记忆深处,注定是特殊的一年、难忘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让全球近千万人遭受痛苦,不少人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作为医务工作者,肖洋和她的同事们在这场人类共同面对的灾难面前,第一时间主动请战、支援武汉。
出发前,肖洋这个平日里的“女汉子”,在剪完最爱的长发后,成了真正的“男子汉”,但她嘴角的笑容却更加坚定,明亮的双眼更加自信。“尽管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我的心里仍有些忐忑,因为我们都知道前方一定是一场与新冠肺炎疫情较量的恶仗,是一场与死神搏斗的硬仗,是一场与全国人民一起战斗的苦仗。”但是作为医务人员,肖洋始终信奉:有幸报国,不惧生死!
人文关怀显温情
援鄂期间,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让肖洋印象特别深刻。3月5日晚上19:30左右,安静的病区被清脆的电话铃声打破了。电话是20床病人张超(化名)的母亲打来的,她最关心的还是小儿子的病情和现状,可是讲着讲着电话,这位80多岁的老人就开始哽咽了。她说,她不能再白发人送黑发人了,恳请肖洋一定要帮帮她。
为了更好的帮助病人,为了不让这位可怜的老人更难过,肖洋详细聆听了老人的故事:老人家一生坎坷,儿子张超出生8天的时候,其丈夫就确诊了肝腹水,在确诊后2个月就去世了,之后她是既当爹又当妈,独自一人将张超两兄弟抚养成人。
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去年12月,张超因做心脏手术住院,住院期间一直是他哥哥在照顾张超,很不幸,张超的哥哥在陪护期间被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情迅速恶化,经抢救无效去世了。
如今老人唯一的小儿子还在医院里病重,不知能否治愈,何时能治愈,从老人低沉的声音里肖洋感受到的是无尽的担心与害怕。听了老人的诉说,肖洋心里很难过,泪水一直在眼里打转。但是为了不把这种软弱的情绪带给老人,肖洋便客观的告诉她张超的现状,说张超身体恢复较好,饮食起居也有保障,请老人放心。
在全面掌握张超的情况后,肖洋带领整个护理分组针对张超做了一个专门的方案,除了常规的治疗,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定期关心他母亲的状况,让他能够安心养病。同时,肖洋把自己的牛奶、水果等带给张超,让他真正感受到大家的关心。不久后,张超就治愈出院了。
透过这件事,肖洋认识到人文关怀和科学治疗同等重要,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落实到实践中就是关心陪伴患者,让他们从病痛和悲伤的泥潭中走出来,看到希望的曙光。
走心护理暖人心
在肖洋所处的病区,有一位80多岁的老爷爷,感染新冠肺炎后患有着多种合并症,说话总带着特别浓重的武汉方言,并且口齿不清,与他的交流和沟通基本靠猜测。一天下午,他特别不配合治疗,一直敲打床栏,心情很烦躁。为了让他尽快恢复平静,肖洋和同事们想尽办法和他沟通,可老人一直呀呀呀的喊着,一点也不听劝。肖洋灵机一动,就问他是不是想女儿了,是不是想和女儿视频,这时他终于点点头,也不再拍打床栏了。在和女儿的视频通话后,他终于安静了,也配合治疗了。遗憾的是,就在当天晚上,老人去世了,但走得很安详。在肖洋看来,以前尊敬生命是在平时的接生工作中迎接生命的到来,可现在尊敬生命有了新的含义:那就是对患者进行临终的关怀,让他们没有遗憾的离开。
回首在武汉的30多个日夜,时间虽短却很充实。虽然发型还没有恢复昔日风采,但是肖洋的专业技能变得更加娴熟、内心变得更加强大、步伐变得更加自信。“这次援鄂抗疫的经历是我生命中的一次历练、一次自我升华、一笔宝贵财富,它将激励我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奋斗前行!”肖洋肯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