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桂林街道双坝蔬菜基地被淹。
救援被困群众。
搬运物资。
清除淤泥。
全媒体记者郭伟毅
核心提示
今年8月,潼南连续经历“8·12”“8·16”两次洪峰过境,103万潼南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抗洪灾。目前,全区上下进入灾后恢复重建阶段,让我们回望那段抗洪经历,提振信心,增强勇气,重建家园。
2020年8月12日,受上游强降雨影响,涪江过境洪水猛涨,涪江潼南段超警戒水位0.5米,沿江镇街低洼地段农田、房屋被淹,数十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2020年8月16日,受上游强降雨影响,涪江洪水第二次过境潼南。这次“洪魔”更加凶猛,水位更高、持续时间更长,淹没农田、房屋更多,抢险救援任务更重。
灾情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在人民群众遭受危难之际,全区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一线,党旗在河堤上高高飘扬;各单位值守人员忠诚担当,履职在一线,帐篷在河堤上朵朵绽放;众多志愿者默默奉献,奋战在一线,涪江沿线处处可见忙碌的身影;挺身而出的“橙马甲”,战斗在一线,在河堤上层层构筑坚固防线;安保疏导的公安交警,守护在一线,警徽在河堤上熠熠生辉……
是他们逆流而上、踏破洪波,第一时间发现隐患,第一时间处置险情,第一时间传递关怀,为103万潼南儿女构筑起了安全屏障,用汗水和奉献谱写出一曲曲波澜壮阔的动人赞歌。
面对灾情,领导指挥有力
受涪江上游地区持续强降雨和来水影响,今年8月,涪江潼南段相继迎来两次洪峰过境,水位持续上涨,情况十分危急。
肆虐的洪水考验着103万潼南人民的斗志,也考验着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面对复杂和困难局面的决断指挥及协调运作能力。
区委书记曾菁华强调,本轮涪江洪水过境潼南,将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全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扛起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在岗位、在现场、在状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始终把防汛减灾这根弦绷得紧而又紧,以对党和人民极端负责的态度,克服松劲心态、麻痹思想,杜绝侥幸心理,做最坏打算、尽最大努力、争最好结果,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安疆要求,沿江各镇街和相关部门要继续保持战时状态、战斗作风,区领导要坚持蹲点联系镇街指挥调度。要继续加大巡查补漏,及时转移受威胁人员,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同时做好被转移人员生活保障。要继续全面排查、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加强交通管控和道路、桥梁安保工作,确保不发生次生灾害和事故。
与此同时,区领导周德勋、张彬、于贵生、曾荣、彭光明、柳成文、刘玉梅、陈建华、江发茂、向明、杜军等纷纷奔赴一线,分片包干,督促指导抗洪抢险工作。
全区相关部门、镇街坚决扛起防汛救灾主体责任,在岗位、在现场、在状态,立足自身职能,加强配合协调,汇聚起防汛救灾的强大力量。
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奋力抗洪,用实际行动为抗洪救灾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谱写出了一幅幅团结一心抗洪、众志成城救灾的感人场景。
转移群众,党员冲锋在前
河道堤防巡查,是党员冲在一线;群众被水围困,是党员率先施救;抗洪一线值守,是党员日夜坚守……一场场齐心协力共御洪魔的战斗、一个个你扶我助同舟共济的暖心场景随处可见。
洪水突然来袭,区委书记曾菁华紧急调度,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严格值班值守,严密关注汛情,严防安全事故和次生灾害,确保物资储备、应急预案到位,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后的每一天,他深入抗洪指挥一线,不分昼夜频繁调度抗洪工作,督导清积扫障、隐患排查及抗洪物资储备等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8月17日上午10:00,此时的桂林蔬菜基地已成一片“汪洋”,相关转移工作正在紧张进行。“这一家家中有小孩,要赶紧想办法转移。”在一旁的临时救援现场指挥部,共产党员、桂林街道办事处主任陈志伟拿着一个本子,上面写着群众求救的电话和姓名,他正在挨个打电话,询问每个人的住址、家庭成员和家里的情况,然后根据情况组织实施救援。很快,一艘冲锋舟抵达桂林蔬菜基地的入口,救援人员搀扶着几位村民下船。“终于安全了,谢谢你们。”村民周南荣下船后,不停地道谢。
“请大家迅速撤离大桥,不要围观,不要聚集……”8月17日19:00,涪江潼南段迎来新一轮洪峰过境,在梓潼街道滨江路,纪念碑社区党委书记陈显琼正带领着工作人员疏散桥上围观洪峰的群众。查看涪江水情、帮助群众撤离、巡查低洼地段、控制人员车辆进入……每一件事情陈显琼都身先士卒、亲历亲为,连续48小时几乎没怎么合眼的她,每天天不亮就集结队伍出发,直到深夜才回到家中短暂休息一会儿,由于劳累过度,声音都喊哑了。
在玉溪镇玉溪小学安置点,来自玉溪场镇的受灾群众蹇元超在党员志愿者张雪花的陪伴、劝慰下,紧锁了一天的眉头舒展开来。张雪花是玉溪镇专门负责玉溪小学安置点的志愿者,她要负责32名被转移群众的后勤保障工作。“对受灾群众而言,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也要注意洪涝灾害如一场梦魇,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大家很可能出现恐惧、烦躁、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张雪花说,劝慰的话她每天都要对不同的群众说很多遍,有时候说得口干舌燥甚至顾不上喝口水,但是一看到受灾群众脸上重现的笑容,她心里就踏实多了。
和他们一样,深入抗洪一线的党员志愿者还有很多,他们用一腔热血为抗洪抢险尽职尽责尽力。“洪水不退我不退!”这是全区党员干部的铮铮誓言。
上下协同,救援组织到位
8月17日15:55分,此次洪水达到最高水位245.35米,超越2018年“7·12”洪灾最高水位,流量22000立方米/秒。面对严峻形势,各部门、镇街,坚决扛起抗洪救灾的神圣职责,提前果断转移群众,布防重点区域,严防次生灾害和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区应急局认真贯彻区防汛救灾指挥部部署,绷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这根弦,提前谋划,全力防汛,11支应急救援力量部署到各个点位,桂林街道双坝社区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组建完成,各级各类应急救援装备、物资预置布防到位。
区水利局与上游协同,积极研判当前形势,提前预警,部署防御措施,加强水量调度,全力应对本轮过境洪水。
区城管局在滨江湿地公园入口处铺设了1000余个吸水膨胀袋,提升防汛抢险能力。
区公安局闻“汛”而动,在沿江岸线醒目位置设置警戒线、安全警示标志,紧急协助疏散群众、转移物资,值班民警实行24小时汛情巡查制度,坚决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梓潼街道成立防洪抢险指挥部、群众疏散安置组和后勤保障组等8个工作组,做到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对辖区沿江一带可能受淹的3000多户9000余人,以及1077个门市和77个摊位业主进行宣传动员,并对毛家巷住户和商户140多家300多人,以及价值上千万的物资进行紧急转移。
米心镇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第一时间启动防汛抢险预案,按照1+2+6工作体系,组织镇村干部深入临江低洼地带等重点区域,进村入户向群众宣传告知汛情信息,组织帮助群众转移物资撤离人员,确保洪峰到来之前,受灾区域的人员物资全部撤离到位。
水退人进,迅速清淤消杀
洪水退去后,我区各镇街、部门迅速将工作重心从一线救援、受灾群众安置、心理疏导向受灾区域清淤、防疫消杀、恢复生产等方面转移,做到退水与清淤同步、清淤与防疫并举,确保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桂林街道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村、社区志愿者和相关区级部门、兄弟镇街一道组建27个清扫队共计650人,积极参与到灾后清淤工作当中,帮助当地群众早日恢复家园。大家挥舞着铁铲、扫帚、木板等工具,清理着淤泥与杂物,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一寸一寸、一米一米地推进,大家齐心协力,用汗水和奉献,为桂林街道灾后恢复加油努力。
在上和镇石镜村,区卫生健康委的工作人员开着防疫消杀车,对受灾房屋进行防疫和消毒,并为受灾群众详细讲解相关注意事项。玉溪镇作为本次洪峰过境受灾比较严重的镇,洪水逐渐退去后,为帮助玉溪镇做好清淤工作,群力镇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组织镇村干部、企业职工和群众组成志愿队伍,支援玉溪镇灾后清淤。
潼南蔬菜公园是群众平时最爱去的休闲场所之一,本次洪峰过境却被完全淹没。随着洪水的逐渐褪去,公园里留下了厚厚的一层淤泥,几十名工人紧锣密鼓不分昼夜地开展灾后清淤工作,只为公园早日恢复正常运营。
为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区农业农村委农技人员深入桂林、玉溪、上和等镇街,对蔬菜基地受灾情况进行逐户摸底排查,并指导种植户解决灾后蔬菜生产有关技术难题。
记者手记
灾后奋起自救 携手重建家园
今年8月,潼南相继迎来两次洪峰过境,面对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满目疮痍,广大干部群众争分夺秒清淤保洁、抢修线路,抓紧时间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潼南人历来都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三块石精神。在严重的灾情面前,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持续奋战在一线,不惧艰险、冲锋在前;各镇街各部门全力以赴,组织帮助受灾区域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全区人民讲团结、顾大局,相互关心支援;受灾群众不等不靠,以昂扬的斗志自救互助。紧急抢修、移树清障、清理淤泥、清洁卫生、消杀防疫……在抢修电力的高空、在抢通道路的街头、在清理家园的社区,干部群众不屈不挠、奋起自救的动人旋律频频响起,一股股暖流激荡着潼南人民的心房。每一处洪水肆虐过的地方,呈现的是军民携手奋战、群众互帮互助的感人画面,奏响的是党政军民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奋进之歌。
一切打不垮我们的,都将使我们更加强大。当前,恢复生产、灾后重建的任务仍十分繁重,我们要继续发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奋力生产自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要引导受灾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全区人民支持下满怀信心重建家园,创造美好生活。要动员全区各级组织、社会力量和志愿者参与帮助灾后重建,齐心协力共度难关。要大力宣扬干部群众面对灾害敢打敢拼的高昂斗志和积极作为,提振全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凝聚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