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瑜欣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段时间以来,以《南京照相馆》《731》为代表的一批反映民族伤痛与抗争的历史题材电影相继登陆大银幕,引发观影热潮。其中,《731》上映七天,票房突破13亿元,成为全民热议的文化焦点。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深切缅怀、对先烈的崇高敬意,以及对国家文化认同的深刻觉醒。
票房数据不仅是市场的体现,更是民众情感的折射。《731》单日3亿票房的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于铭记历史的强烈渴望和坚定决心。影片中,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残暴罪行被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细菌实验、冻伤实验、毒气实验、活体解剖……这些惨无人道的行为,让每一位观众都感到愤怒和痛心。影片中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英雄主义的光环,却让观众潸然泪下。这种“沉浸式”的历史教育,比任何教科书都更具穿透力。
历史不是包袱,是照亮前路的灯塔。在短视频冲击长视频、娱乐至死倾向蔓延的当下,严肃历史题材电影的崛起具有特殊的标本意义。这些作品拒绝历史虚无主义的消解,以严谨的考据、克制的叙事和震撼的视听语言,构建起对抗遗忘的影像长城。《南京照相馆》通过一家照相馆的命运沉浮,折射南京大屠杀期间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731》则以国际视野揭露生物战罪行,彰显人类对战争暴行的共同谴责。这种创作转向,既是文艺工作者历史责任感的觉醒,也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文艺作品需要百花齐放,在众多题材中,以历史为底色、饱含爱国精神的作品,无疑是其中绚丽的一朵。国家硬实力不断提升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通过创作更多高质量的此类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满足国内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够将中国的历史故事和民族精神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731》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公映,以及即将在美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国院线登陆时,它所承载的历史真相和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也将被更多的人所了解。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能够让世界人民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