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社会·民生总第3447期 >2025-09-26编印

李萌:精进笃行 做乡村教育暖心的领航人
刊发日期:2025-09-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李萌在课堂上与学生做实验。

李萌关注学校体育发展。

  

本报记者 张峻豪 马艾 实习记者 刘天敕




  在古溪小学,有这样一位校长,他怀揣对教育的赤诚与热爱,以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作风,带领学校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他就是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萌。多年来,李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将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打造成教育改革的先锋阵地,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
  李萌自担任古溪小学校长以来,始终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深知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更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古溪小学地处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高,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面对这些挑战,李萌没有退缩,而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校园时,总能看到李萌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的身影。他微笑着与每个孩子打招呼,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了多年,成为了校园里一道温暖的风景线。“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温暖。”李萌常说,“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搭建研修平台 助力教师成长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李萌深知,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为此,他精心搭建了“微教研+校本研+课题研”的三级研修平台,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微教研”聚焦教学中的小问题、小细节,让教师们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教学困惑。在微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围绕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何设计更有效的课堂练习”等展开讨论。这种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教研形式,深受教师欢迎。
  英语教师刘金泉对此深有感触:“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在课堂上总是把握不好节奏,经常不是讲得太快就是太慢。通过参加微教研活动,同事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帮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节奏。”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刘金泉老师快速成长,在全国英语说课比赛中荣获特等奖。
  “校本研”立足学校实际,通过课堂展示、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李萌的推动下,学校的校本研活动越来越丰富多样。除了常规的听课评课外,还有同课异构、教学案例分析、读书沙龙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教师的教育视野,也切实提升了老师的教学水平。
  “课题研”则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以科研带动教学创新。李萌带头申报教育科研课题,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近年来,学校教师共承担了十余项教研课题,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三级研修平台相辅相成,为教师们搭建了成长的阶梯。近年来,古溪小学多名教师在市级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守护学生成长 点亮童真梦想
  如果说教师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引擎”,那对孩子的用心守护,就是李萌办学的“初心”。李萌常说:“教育公平不仅要体现在入学机会上,更要体现在发展机会上。我们要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成长,李萌结合农村孩子的兴趣特点,开设了书法、科技、手工等多个兴趣社团。这些社团活动不仅填补了农村孩子课余生活的空白,更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特长。
  书法社团里,孩子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握起毛笔认真临摹汉字。一点一横,一撇一捺,不仅写出了规范的汉字,更写出了文化的传承。科技社团中,学生们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简易小发明,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五年级学生廖紫蕙说:“我最喜欢参加手工社团了。老师教我们用树叶做贴画,用秸秆编小动物。我把做好的作品送给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他们特别开心。”说着,小姑娘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针对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学生,李萌还推出“暖心工程”。学校建立了特殊群体学生档案,实行教师结对帮扶制度,定期进行家访和心理疏导。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为困难学生提供资助。
  面对未来,李萌有着清晰的规划:“作为教育人,我认为我们乡村教育要办好,要充分利用我们乡村的资源禀赋,整合优化资源,我们一样能办出优质的教育。我们一定要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让我们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够平衡发展。进一步挖掘我们学校的文化历史,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抓常规、提科研、强本领,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